一、吃茶與平常心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1989年9月9日為《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題詩曰:
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這一首五言詩形象而生動地概括了中國佛教“茶禪一味”的真諦。
“七碗”的典故出自唐代詩人盧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其詩云: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盧同此詩是中國茶文化的代表作,其中所描述吃茶的境界在第七碗,七碗不吃也是吃,至此境界早就飄飄若仙,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趙樸老說“七碗愛至味”是此典故的活用,這種“至味”已經進入佛教參禪的境界,若是吃到一壺,那就可以大徹大悟,故說“一壺得真趣”。當然,我們這里要消一種誤解,這吃茶的多少并非就一定體現在一次就要吃七碗,甚至一壺,此處而是用“吃茶”象征生活的積累,也就是說參禪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參當下那顆心,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終有一天靈光一現,然后豁然開朗。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是前面兩句的總結,告訴我們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和主宰自己這顆心,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分別,不攀緣,那么勝過念誦千百首佛偈。因此,在這里“吃茶去”實際就是指修平常心。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如果口里念經,心生三毒(貪嗔癡),如此天天誦經念佛,又有什么作用呢?于是,我們就應當明白“茶禪一味”的宗旨就是繼承西天拈花示眾的傳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成佛不從外得,而從自心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吃茶去”是趙樸老全詩的主旨,其典故出自中國禪宗趙州和尚的說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吃茶”與修“平常心”的辯證關系。故事如下:
河北趙州有一禪寺,寺中一高僧名從諗禪師人稱“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乎?”答:“曾到!壁w州說:“吃茶去!”又問一僧,答:“不曾到!壁w州又說“吃茶去!”后院主問:“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趙州又說:“吃茶去!
趙州對三個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答,正是反映茶道與禪心的默契,其意在除學人的妄想,即所謂“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論來或沒來過,或者相不相識,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進入“茶禪一味”的境界。正所謂:“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靜心境;唯是清凈心境,方可自悟禪機”。
生活的中禪定,實際就是隨時保持一顆不受外界干擾的清凈心,為了保持這顆清凈心,古代的禪師提出了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說生活中的禪定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平常心是什么樣的心呢?
江西大寂道一禪師示眾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這里說明平常心,就是沒有攀緣造作分別的心,也就是要恢復眾生本有的天真佛性,像赤子之心一樣沒有受到外界的污染。平常心立于中道,不走兩邊,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
與禪宗“吃茶去”相似,趙州公案還有“洗缽去”:
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里,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早飯后,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我什么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
趙州說:“那就洗缽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缽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
在生活中修平常心,于境界不動心,看破,放下,隨緣,乃能自在,這就是生活中修心的真諦。
書法家啟功先生題詩云:“趙州法語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二、吃茶與清凈心
把吃茶與修心聯系起來,其目的是實現茶禪一味,在生活中品味當下這顆心是否清凈,這應當是茶禪一味的正確解讀。
然而,在一些重要詞典和工具書上并沒有對“茶禪一味”做出正確的解釋,沒有明白茶禪一味的真諦。
《中國茶學辭典》“茶禪”云:“佛教提倡飲茶坐禪,過午不食,稱為‘茶禪’!薄吨袊栉幕o典》云:“僧徒修持須坐禪,長久盤足靜坐極易疲勞困倦,須飲茶清心提禪!边@種解釋僅僅把吃茶作為坐禪的一種手段,而此坐禪并非“茶禪一味”的“禪”。真正的“禪”不在打坐。南岳懷讓禪師有一弟子名叫馬祖,他在般若寺時整天盤腿靜坐冥思,懷讓禪師便問弟子:“你這樣盤腿而坐是為了什么?”馬祖答道:“我想成佛!睉炎尪U師聽完后,就拿了一塊磚在馬祖旁邊用力地在地上磨。馬祖問:“老師,你磨磚做什么?”懷讓禪師答道:“我想把磚磨成鏡呀!瘪R祖又問:“磚怎么能磨成鏡呢?”懷讓就說:“磚既不能磨成鏡,那么你盤腿靜坐又豈能成佛?”馬祖問道:“要怎樣才能成佛呢?”懷讓答道:“就像牛拉車子,如果車子不動,你是打車還是打牛呢?”
牽牛要牽住牛鼻子,抓住了自己的心,才能找到真正的修行方法。天天打坐冥思苦想,并非能夠成佛。只要貼近生活,饑來吃飯睡來眠,過普通人的生活,在普通的生活中去觀察那一顆活潑的心是善還是惡,才有開悟的一天。這種方法的下手之處,在得到一片純善的境界。從前,有個修行人,為了檢查自己的意念是善還是惡,就準備兩堆石頭,一堆是白石子,一堆是黑石子。用此來記載自己每天善惡的念頭。凡是產生一善念,就撿起一顆白石子放在一邊;凡是產生一惡念,就撿起一顆黑石子放在另一邊。開始時,每天的黑石比較多,后來,白石漸漸多起來,到最后就全是白石子了?梢娨竭_純善的境界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長時間的艱巨努力。但是,到達了純善的境界還不是高境界,只有到了不思善,不思惡才是發現本來面目,才能達到高境界。
因此,總結一下“茶禪一味”的真諦就是在生活中修清凈心。
茶與禪的緣合,并非吃茶本身與禪有相通之處,而且通過吃茶這一生活中平常的事情去觀察自己心中當下的一念是善還是惡,這種方法叫做“觀心法門”,是禪宗“參禪”常用的方法,其下手之處就是要像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管住了自己的心就能培養我們的意志力,意志力就是定力,有了定力,對于人生一切大小事務自然就應付自如。管不住自己的心,像和尚一樣天天打坐,也還是不能開悟。
當下一念,是重要的,像曾子一樣,反省當下的一念是善還是惡,不久就能進入圣流。正如佛教偈語所說:“阿那耶識甚微細,一切種子如瀑流!卑⒛且R就是深層次的意識(潛意識),是很不容易觀察出來的。只要每天不斷的反省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心,只有主宰了自己的心,才算真正主宰了自己的命運。
三、吃茶與分別心
明白了吃茶與修清凈心的關系,我們還要明白吃茶與修分別心的關系。進入“茶禪一味”境界的吃茶,不是我們平常生活中的品茗。我們現在那么多茶館,很多茶客都是被茶的清香提神而吸引,如此吃茶不僅與“茶禪一味”的境界無關,相反與“茶禪一味”背道而馳。
《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五色聲香味觸法!薄缎慕洝分甘玖宋覀円粭l修行的道路:沒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沒有與此相對的“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消一切相對的分別心,自性清凈心就回來了,永恒的涅槃也就實現了。
知道了《心經》“無色聲香味觸法”的真諦就知道了“茶禪一味”不是品味茶的味道和清香。滿足眼耳鼻舌身的色聲香味觸法,是使人墮落的前因。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五色使人眼瞎,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喪失口感,縱情圍獵使人心發狂,稀罕的寶物使人行為變壞。因此得道的圣人只要飽腹就行了,不為耳目享受,所以要拋棄后者選取前者。)
在生活中,于境界不動心,不起愛憎的分別心,也就是保持了一顆平常心。弘一大師就是如此。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囚戰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來拜訪。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道咸菜。
夏丐尊不忍地問:“難道這咸菜不會太咸嗎?”
“咸有咸的味道!焙胍淮髱熁卮鸬。
吃完飯后,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
夏丐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么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師吃咸菜,味不同,禪味卻沒有兩樣,這就是“茶禪一味”的五分別心的境界。
不要讓世間色聲香味觸法引誘自己,不要讓花花世界帶走了自己的真心!盁o眼耳鼻舌身意,五色聲香味觸法”,不守六根,何能清凈!正如《金剛經》說: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無所住”有其深刻的意義。
慧能得到五祖的衣缽后,惠順追搶,但聽慧能一席話后便大徹大悟,慧能說:“如果你是為求法而來,就請首先摒除一切外緣,斷絕一切思念。不思善,也不思惡,你再看看你自己是什么?這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這本來面目在你出生以前就有了;如果你能反求諸己而認識你的本來面目,佛法的秘密就在你自己的心中!辈凰忌,不思惡,正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也就是除掉了一切分別心進入了如來智慧之海中。
什么叫“不思善”呢?佛教的宗旨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怎么說“不思善”呢?所謂“不思善”就是不要執著為自己的未來去做好事,而是要以“無我”的分別心去做好事。如果做好事是為了求得未來福報,是為了未來大富大貴,那不是究竟法。因為后世大富大貴了,又怎能保證此身不再在輪回中受苦?前世大做善事,后世大富大貴,可一旦富貴卻又為富不仁,作威作福,壞事干盡,好事全無,墮落地獄,曾經的努力又有什么用呢?佛法把這種現象叫做“三世怨”。
什么叫做“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時候有權有勢,忘乎所以,為所欲為,無惡不作,等福享盡了,第三世便墮落。
因此,無論是行善,還是持戒,都不要執著是自己的功德,而應當把這一切功德回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成就無上菩提。這就是無分別心的境界,有了這種境界,所謂行善和持戒也不存在了。
《五燈會元》載:儒生陸希聲曾拜見仰山慧寂禪師,問和尚是否還持戒、坐禪,仰山慧寂禪師說了一句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镢頭邊”,慧寂禪師回答既不持戒,也不坐禪,只是每天喝三兩晚濃茶,每天拿起鋤頭去干活,這就是禪師那種無分別心的禪修生活,我們如果做到了,每天還有什么煩惱呢?
總之,“茶禪一味”源于悠長獨特的中國佛教文化,其真諦不是品茶,而是悟道,或者可叫做茶道。正如已故佛教大德吳立民先生所說:“茶道則是在心靈上用功,通過茶的物質性功能去作空性觀,體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外境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因緣和合,是虛幻不實,沒有獨立自主性的實體可得,沒有永恒不變的實物存在,一切享受都只是自我意識的執著和陶醉,根本不認識自己的心識和外境都是污染了的。茶道就是要你通過茶的實際生活,在心路的歷程中,凈治明相,觀察自心現量,清你自己心靈所受的污染,善自心現,遠離塵垢,還你自心本來清凈的現實而已。那時,同樣飲茶,同樣‘色香味’,搞茶藝的會跟著自己感覺走,而修茶道的,則跟著自己清凈的心靈走。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那才能真正得到茶飲的法樂和法益哩!